.玩游戏(玩游戏的孩子怎么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24
8岁男孩玩游戏一周花掉3400多元,更令人担忧的是...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为家长敲响警钟

10月29日,微信支付时突然被提醒余额不足,市民张春(化名)才发现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孩子用她的手机玩游戏花掉了3400多元。平台同意为其退款1100余元,但张春不甘心,在“半岛帮”记者的协助下,双方再次进行了沟通,这次平台同意退还3000元。事发后,张春发现8岁的儿子一个月游戏时长多达51个小时,平均到每天一个半小时以上,孩子已沉迷游戏的状态也为他们敲响了警钟。

支付失败,家长才发现孩子花3400多元玩游戏

张春夫妇是外地来连务工人员,有一个8岁的儿子,夫妻俩在一家海产品加工厂上班,早出晚归,孩子放学后托管到6点左右才接回家。

10月29日,张春在用微信支付时突然被提醒余额不足,这让她非常意外和着急,因为在不久前,刚有一笔1600多元的工资打进卡里,加上之前的积蓄,远不至于这么快就花光了。

一番查询后张春发现,在过去一周的时间里,陆续有20多笔钱进入了同一家公司,用于购买游戏的点券。张春这才知道儿子用她的手机玩游戏时进行了消费。她很后悔把手机开屏密码设置得和支付密码一致,导致孩子在不知晓支付密码的情况下仍支付成功。

在游戏上花了这么多钱,张春夫妇既生气又心疼,在对儿子进行了一番教育后,他们开始往回追钱。

家长不满游戏公司只退款千余元

张春夫妇平时对手机游戏不了解,一番查询后他们认为虽然游戏账号绑定的是家长的手机,但是游戏是孩子玩的,属于未成年人消费,于是通过“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公众号内的“孩子网络不理性消费”渠道申请退款。

在提交证据方面,张春夫妇通过支付时间证明这些消费为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手机进行的。在采访中,他们也向记者出示了相关证据,记者看到除了10月22日周末这天外,其他支付时间均出现在早晨7点前和晚上7点后,“孩子在校的时间都没有消费记录,与孩子在家能接触到手机的时间是吻合的。”张春的丈夫表示。

证据提交后,很快就有了反馈,平台同意为他们退还1100多元,但是张春夫妇不甘心,一是他们认为游戏确实是孩子玩的,二是对于他们这个家庭来说,这不是一笔小钱。

在第三次申请时,平台的退款金额又提升了200元,同时张春收到信息被告知“目前下发的退费金额是通过您授权游戏账号核实到的最高退费金额”。

8岁男孩玩游戏一周花掉3400多元,更令人担忧的是...

记者协助沟通,游戏公司退款3000元

夫妻俩仍不甘心,再次发起了申请,但是这次迟迟没有得到回应,夫妻俩也越来越着急。“我们夫妻俩挣的是计件工资,为了多挣点钱,凌晨3点就去上班,到6点多回家给孩子做早饭,送完孩子上学后再去上班,挣的都是辛苦钱,很不容易。”张春表示。他们希望游戏公司能够退款3000元。

11月2日,接到张春夫妇的求助后,“半岛帮”记者与游戏方取得了联系,在专职人员回访过程中,对方详细询问了当事人的相关情况,表示会再与他们进行沟通和协商。

当天下午,记者接到张春夫妇的反馈,游戏方已同意了他们退款3000元的诉求,退费会在15个工作日内退还到原账户。对于记者的协助与帮忙,张春夫妇表示感谢。

一个月游戏在线51小时给家长敲响警钟

退费问题解决了,但是这件事对张春夫妻俩的触动很大,他们也意识到对于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的疏忽。

采访中,张春告诉记者,这款游戏是在回老家探亲时亲属家的孩子帮儿子用她的手机下载的,他们之前知道儿子在玩,比如有时早晨回家做饭时,会看到已经醒来的孩子正躺在被窝里玩手机。“但是因为之前他从没有消费过,所以也没有当回事。”张春表示。

然而这次事发后,后台调取的数据显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该游戏的在线时长高达51个小时,平均到每天里就是一个半小时以上,而且还有4次是在凌晨游戏并支付的,这已经达到了沉迷游戏的程度。

除此之外,张春夫妇还疏忽的一点是,这个过程中有21次游戏消费提醒,夫妻俩都没有及时发现,直到被提醒余额不足时,才看到消费记录。“因为我们的工作环境有海水,担心手机受腐蚀,很多时候会把手机留在家里,这才没有注意到。”张春夫妇表示。

张春夫妇也意识到他们在孩子教育和管控游戏方面的缺位,表示会重视这个问题,做好引导。同时他们也根据客服的指导进行了未成年人防沉迷设置,从技术层面进行防控。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需企业家长共同承担起责任

采访中,涉事游戏公司表示,根据国家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相关规定,公司严格落实并自主研发推出了一些未成年保护措施,比如开发健康系统,通过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校验,实行强制实名制注册的准入机制,对于实名认证为未成年的用户,实行游戏时长时段和充值限制等。工作人员表示在处理不理性消费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不知道有这一系统,因此提醒家长们务必将未成年孩子的账号进行实名认证,将其账号纳入健康系统的监管中。

同时工作人员表示,在处理不理性消费过程中还发现有很多是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账号进行的,这其中有的是使用自己家长的账号,有的甚至购买租赁成年人账号。对此,工作人员表示,一方面目前防护措施已升级到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游戏登录和充值支付环节,同时也提醒家长要注意防止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家长的账号登录,如果已注册可以一键设置为未成年人模式。

另外,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手机设备可以设置手机健康模式,不仅有时间管理、内容管理,甚至可以实时查看地理位置,家长在给孩子使用手机时,不妨提前切换到健康模式,避免孩子过度使用手机和沉迷游戏。

半岛晨报、39度视频 首席记者于雅坤

■记者快评

织好这张防护网

未成年人背着家长偷玩手游还大量充值,家长直到发现钱少了很多才得以知晓,这样的事情在各地都屡有发生,引人警醒。

当家长向游戏平台提出异议,要求退款,多数时候,双方都需要通过比较长时间的协商,反复拉锯,才能达成一致。站在各自立场上,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在家长看来,平台方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溺于手游,是有责任的。但站在平台方的角度,家长如何证明充值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成年人做的?让未成年人掌握支付密码,当家长的没有责任?

取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关于此类纠纷,比是否退款、能退多少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

有些游戏平台是有责任的。国家明确要求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但在现实中,注册的时候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玩游戏时根本不管使用者是谁,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面对游戏的诱惑,有些孩子总能找到办法,规避掉实名注册的限制。此类现象给游戏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只要他们愿意,完全有技术能力更好地防范未成年人沉迷于手游。哪怕因此影响了成年用户的游戏体验,也应在所不惜。

关于这个问题,要求再严格都不过分。为保护未成年人,平台方的技术手段看上去要更多些,至少要比要求家长“严防死守”更有效果。

不过,这依然不是家长可以粗心大意,甚至放任不管的理由。但凡多用点心,平日里多注意一下,都不至于发生孩子经常偷玩游戏,家长却毫不知情的情况。再强的技术手段,也取代不了家长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起到的作用。 (隋海涛)

最新文章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 2011 乡巴佬下载